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!不复返。这句诗一直深深打动我广州股票配资,尤其是小时候看刘烨饰演的《荆轲传奇》时,那种对荆轲的悲情刺客形象的喜爱几乎就深深植根在心底。荆轲明知道自己刺杀秦王的任务几乎是九死一生,但为了知遇之恩,他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充满危险与牺牲的路。
这正是古代“士”所具有的高尚品质,“士为知己者生”,这几乎是对这个精神的最佳诠释。从古至今,刺客这个职业的结局几乎没有一个是好的,很多英雄人物都在血与泪中渐渐消失,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与感慨。
今天,我们来讲一讲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以及他失败的真正原因。许多人都把荆轲的失败归咎于秦舞阳,那么这个人物究竟是什么来头呢?秦舞阳真的是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关键原因吗?
展开剩余78%当时的秦国正处于强盛的时期,势头逐渐吞并天下,然而燕国的太子丹因为早年得罪过秦王政,一直心生畏惧。他决定采取一个古老且充满风险的办法,刺杀秦王。而他选择了让一位勇士来完成这一任务。于是,太子丹找到了燕国一位著名的勇士——田光,打算委托他来执行这一危险任务。然而,田光年事已高,无法再承担如此重任,于是他建议了荆轲。
荆轲平时为人低调,身形并不出众,甚至显得十分普通,没人会将他与刺客的形象联系起来。恰好有一位名叫盖聂的剑客,以剑法高强而自负,一次他曾试图挑战荆轲,但荆轲没有理会他。盖聂因此更加自鸣得意,认为荆轲怕了他。然而,燕国太子丹对荆轲极为礼遇,每天供给他最好的食物与酒水,待遇极为丰厚。随着局势的日益紧张,太子丹终于请求荆轲执行刺杀任务。
荆轲提出了一个精密的计划,准备将叛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的地图作为礼物,进献给秦王,待时行刺。然而,太子丹深知樊於期与秦王的仇怨,始终不忍心让荆轲拿他的头颅去刺杀秦王。无奈之下,荆轲私下见了樊於期,将实情告知他。樊於期为了帮助荆轲,决定以自己的死来成全荆轲,最终自刎了身亡。樊於期原为秦国的大将,因战败被迫逃亡至燕国,太子丹将他收留。然而,秦王得知这一情况后,怒不可遏,将樊於期的全家满门抄斩,因此樊於期对秦国的仇恨深刻。
此外,田光为了鼓励荆轲,也在荆轲出发前自杀,给他树立了一种“以死为荣”的决心。在那时,谁又会希望死去呢?荆轲也有自己的打算,他想借鉴当年曹沫挟持齐桓公的故事,迫使齐桓公归还土地并不再进攻他国。曹沫以威胁手段迫使齐桓公退还侵占的土地,最终成功达成协议。在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中,曹沫的成功一直被作为典型的榜样。
而当荆轲决定刺杀秦王时,燕太子丹特意请来了冶炼大师徐夫人,打造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。计划逐步完成,但当太子丹看到荆轲始终迟迟没有行动时,他不禁怀疑起来,于是询问荆轲为何迟迟未动。荆轲看出太子丹的怀疑,感到愤怒,便解释道,他的助手还没有到。太子丹则急于确保计划不会被改变,便安排了秦舞阳来协助荆轲。秦舞阳,年仅12岁便敢杀人,是燕国赫赫有名的勇士,荆轲答应了这个安排,以避免被人怀疑。
第二天,荆轲在易水边准备出发,太子丹带着宾客为他送行。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在一旁击筑,荆轲在他的伴奏下,唱起了悲凉激昂的歌声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这一场送行,不仅是对荆轲的告别,也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,眼中不禁涌出了泪水。
当荆轲最终到达秦国的宫殿,准备实施刺杀时,秦舞阳由于胆怯被秦王产生怀疑,导致荆轲只得独自上前,奉上地图。荆轲一边展开地图,一边从怀中取出匕首,试图劫持秦王。然而,秦王看到匕首后,惊恐万状,立刻跳了起来,局势瞬间陷入混乱。荆轲和秦王围绕着龙柱展开了一场追逐。看到任务已无法完成,荆轲悲愤地说道:“之所以没有杀你,是因为我想活捉你,迫使你签订归还诸侯土地的契约,回报燕国。”说完,侍卫们立即扑上前来,将荆轲杀死。
从这一切来看,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秦舞阳的胆怯,而是他误用了曹沫的策略,想通过威胁来迫使秦王签订契约。遗憾的是,秦王并非像齐桓公那样可以通过威胁达成协议。即使荆轲成功劫持了秦王,也未必能够如他所愿地逼迫秦王签字。正如历史所证明,许多勇士和君王的命运早已注定。正如有名的话所说:“秦自穆公之后遍无信义之君!”
感谢大家阅读,喜欢的话请点赞关注,谢谢!
发布于:天津市伯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