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序曲浙江股票配资
长平之战的爆发,源自秦国对韩国的进攻,这一行动不仅是秦国扩张意图的显现,也是韩国产生内外矛盾的结果。虽然秦国不断宣扬自己的“大一统”愿景,意图统一四方,但背后真正的动因是韩国的背信弃义。《赵策一.秦王谓公子他》中,秦王曾列举韩国的两大罪行:一是韩国在联合诸侯攻秦的战争中,扮演了中军的关键角色,成为主要的敌对力量;二是在秦楚交战时,韩国原本是秦国的盟友,却在秦国处于劣势时背弃盟约,转而支持楚国。
韩国的背叛深深激怒了秦王,尤其在韩国本身并不强大的情况下。秦王认为,是时候给韩国一个教训,彻底扭转局势。接受公子他的建议后,秦王决定亲自出兵攻打韩国。关于这场战争的具体细节,各史料记载不一。《战国策》提到“军临荧阳,军临太行”;《资治通鉴》则描述了“武安君伐韩,拔野王”;《史记》则提到“秦攻韩缑氏、蔺,拔之”。但可以确认的是,公元前262年,韩国的野王一地失守,导致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割裂,韩国无法为上党地区提供支援。为避免事态恶化,韩国的韩桓惠王决定派阳成君前往秦国求和,提出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。
展开剩余77%韩桓惠王的决策并未得到太守靳黈的支持,靳黈拒绝将上党交出,并提出“挈瓶之知,不失守器”的名言,表示作为太守,他的职责是保卫国土。然而,韩桓惠王不愿食言,于是派冯亭代替靳黈前往上党进行交接。冯亭到达上党后,未立即执行任务,而是暗中联系赵国,希望将上党转交给赵国。赵国迅速派遣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前往,成功接管了上党,冯亭也被封为华阳君。
此后,赵国大举进驻上党,并为与秦国的即将交锋做足准备。冯亭回到韩国后,向韩桓惠王报告:“赵国已占上党,赵军已开始行动。”此时,秦昭襄王大怒,命令王龁率军东进,准备彻底夺取上党。
二、第一阶段
秦军要进入上党,必须穿越太岳山的山谷,而位于上党一侧的高平关是韩国设立的防线。高平关与其背后的光狼城、二樟城互相支援,构成了防守的第一道屏障。如果能坚守住这些关隘,秦军便无法顺利进入上党。然而,由于赵军在防守上的疏忽,未能意识到秦军的决心,导致了高平关在公元前260年春季迅速失守,赵茄也因此战死。此时,廉颇尚未赶到前线支援。
廉颇到达后,立刻加强了光狼城与二樟城的防守,但由于失去了战略高地,赵军最终未能坚守,导致在农历六月,秦军接连攻占了二樟城和光狼城。赵军无奈之下,迅速后撤,撤至丹水以东,准备与秦军进行决战。
三、第二阶段
在丹水河谷以东,廉颇开始依托自然地势修筑工事,以阻挡秦军的进攻。而秦军在稳固了自己的防线后,发现进入丹水河谷并没有带来明显的优势,渡过丹水后,赵军几乎不可能在无支援的情况下发起有效反攻。为了迷惑赵军,秦军还设立了空仓岭,制造了粮食充足的假象。
此时,赵国国内的粮食压力愈发严峻,秦国通过间谍散布谣言,希望赵国派出激进的赵括来指挥作战。赵王在国力日渐衰弱、长期战斗消耗的压力下,决定让赵括接替廉颇成为主帅,迅速决战。
当秦国得知赵括接替廉颇时,便开始安排白起接替王龁,提前做好了应对措施。
四、第三阶段
双方的军队在丹水两岸对峙,若要进攻,秦军不仅需强渡丹水,还要攻克山峰地形,几乎没有胜算。赵括急于决战,认为对方的王龁战略保守,便开始主动寻找决战机会。白起则采取了迷惑战略,命令王龁假装渡河进攻,并在失败后撤退,逼赵括贸然追击。
赵括未能察觉秦军的意图,带领赵军越过丹水,进入白起布下的陷阱。白起迅速调兵绕过赵军的防线,切断了赵军的退路,并将其围困。赵括最终在左冲右突无果后,选择在原地构筑防线,希望能抵挡秦军的进攻,但这一举动却使得秦军有足够时间集结兵力,进一步围困赵军。
五、结局
赵军唯一的希望是国内的援军,如果能及时赶到,便有可能扭转局面。然而,秦国的国力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,鼓励当地民众参加防卫,迅速增援至故关一带,阻止了赵国的援军。
赵括在围困中坚持了四十多天,最后试图突围,但被射杀于战场。剩余的赵军主力最终投降,而白起为了防止赵军的哗变,采用计谋将投降的赵军坑杀,创下了古代历史上的大规模杀降纪录。长平之战,赵国惨败,秦国的胜利奠定了其强大的霸主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伯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